春秋末年大牛网,诸侯争霸。
楚国到楚平王这一代,任用小人。大夫伍奢一家被害,唯独伍子胥逃出生天。
逃往吴国时,伍子胥被一个老渔夫搭救渡江,送了渔夫一把剑表示感谢。
可渔夫之后却毫不犹豫地拔剑自刎了,这是为何?
坏事的小人楚平王用计获得楚王之位后,开始变得骄奢,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投机派费无忌,非常了解楚平王的喜好,时常投其所好,为楚平王网罗美女。
太子建为人正直,崇尚贤能,而太子太傅伍奢这类人,对费无忌这种“奸佞小人”的行为极为厌恶。
展开剩余97%小人长戚戚,费无忌担心太子建上位后,自己会受到打压。
借着太子副导师的身份,费无忌经常向楚平王打小报告,这让太子建对他更加反感。
此时,经过一系列内斗后,楚国国力衰弱,面对强晋的压力,不得不与秦国联姻。
秦国也有这个打算,于是秦国送哀公的妹妹孟嬴前往楚国联姻。
费无忌前去迎亲,结果看到孟嬴非常漂亮,惊为天人。
于是,费无忌想出了一出毒计。
楚平王好色,费无忌便在楚平王跟前大赞孟嬴的美丽,建议楚平王娶了孟嬴。
贪色的楚平王没有顾忌儿子的感受,就用齐国的一个女子替换了孟嬴,嫁给太子建。
因为费无忌进献有功,楚平王越来越看重他。
一年后,孟嬴为楚平王生下了儿子(之后的楚昭王),楚平王偷换自己妻子的事也被太子建得知。
看出楚王对太子的猜疑,费无忌建议可以将太子外放出去。于是太子建被派往了城父锻炼。
远离中央的太子建,在费无忌的挑拨离间中,更加被楚平王所猜忌。
费无忌甚至诬告太子建私下联系各诸侯,企图和伍奢联手篡位。
本就靠阴谋篡位称王的楚平王果然相信了,狠心地命令奋扬杀掉太子建,并将伍奢关押了起来。
可是不是谁都和楚平王和费无忌一样自私自利,奋扬知道太子建没有谋反之心,偷偷放跑了太子建,太子建逃往了宋国。
由于对伍奢的嫉妒,费无忌早就想整治伍奢了。
这时候费无忌继续加把火,对楚平王说道:伍奢的两个儿子都非常有本事,最好把他们一块杀了,不然他们肯定会去找太子建,那时候,您就危险了。
于是,楚平王诓骗伍奢,如果他愿意召来伍尚和伍员来朝廷任职,就把他放了。
伍奢也是名门之后,见惯了争斗厮杀,自然不会相信,但是作为臣子,伍奢又不得不执行王命。
于是伍奢失望地对楚平王说:“尚(长子)慈孝而仁,闻召必来;员(伍子胥)刚戾忍诟,能成大事,知来必死,固不来。”
结果真如伍奢所说,伍尚乖乖俯首就缚。
而二儿子伍子胥知道去了必死,果断张开弓箭,将派去的使者全部吓跑了。
得知伍子胥逃跑后,伍奢大笑道:楚国危矣!
大怒的楚平王处死了伍奢、伍尚,并悬赏"五万石粮、封大夫"捉拿伍子胥。
在楚国的全国通缉下,伍子胥开始了逃出楚国的艰难求生路。
伍子胥逃跑春秋末期,吴国强势崛起。为争夺江淮流域的控制权,楚国和吴国在所难免地互相征伐。
楚平王为人所不耻,时常有楚国的人投靠吴国,被吴国收留,两国互相看不顺眼。
吴国作为新起之秀,更愿意招揽外来人才。
所以,伍子胥一开始是打算逃往吴国的。
可伍子胥听闻太子建尚在宋国,如果能辅助太子建推翻楚平王,这样会更名正言顺。
于是,伍子胥计划前往宋国寻找太子建。
趁着费无忌还没开始全城大搜捕,伍子胥乔装打扮成柴夫模样,从城门混了出去。
刚出城没多久,他就听到前方马蹄声轰隆隆临近。
伍子胥吓得赶紧躲到路边,待马蹄声消失后,才敢找了条小路抓紧赶路。
一路偷偷摸摸,小心翼翼地,伍子胥终于来到了宋国。
当找到太子建时,才知道此时宋国政局动荡,华氏和向氏两大家族作乱。
太子建本打算用这两家来帮助自己复仇,可是这两家很快就被宋元公赶出了宋国。
于是按照太子的计划,两人又前往郑国求援。
到郑国后,郑王承认太子建的身份,并给了他一块封地。
但太子建太急于报仇了,看着郑国短期内给不了自己太大的帮助,所以当晋国的使者找到他,商议与他“里应外合”时,太子建想了一下就同意了。
太子建的草率决定把伍子胥吓到了。
郑国处于大国包围,不足以强大到可以抗衡楚国,而此时和晋国合作无异于与虎谋皮。
伍子胥认为参与郑国的谋划过于草率,太子建不听。
伍子胥建议太子建前往吴国寻求机会,可太子认为路途遥远,风险太高。
眼看无法协调一致,伍子胥只好先观望一段时间。
郑国四周全是大国,早就被各国的探子捅成筛子了。
毕竟在自己的地盘上,郑定公安排的眼线也可以更方便地收集国内的信息。
郑定公其实已经发现太子建的密谋。
有一天晚上,郑定公突然邀请太子建前往赴宴,伍子胥察觉到不对,建议太子建不要前往。
可在别人的地盘,太子建不去不行,于是将自己的儿子公子胜托付给了伍子胥,让他先出城看下情况。如果自己被捕,他们就直接去吴国。
没多久,伍子胥听闻太子建被斩杀于酒宴上。
于是,伍子胥抓紧带上公子胜逃出郑国,前往吴国。
没了太子建团队的庇护,伍子胥又只能偷偷摸摸地赶路。
因为带着公子胜,伍子胥无法再用昼伏夜出的方式赶路。
为躲避楚国的追捕,他们只选偏僻的山路和乡村行走,终于来到了吴楚交界的昭关。
伍子胥拜访当地的隐士东皋公寻求帮助。东皋公为太子建和伍家的遭遇深感悲愤,同意协助伍子胥过关。
之后,东皋公在城门制造混乱,同时,让相貌相似的皇甫讷假扮伍子胥吸引守军注意,安排伍子胥乔装成樵夫,趁乱混过关卡。
不久后,伍子胥他们到达富春江江边,只要渡过去,就能抵达吴国境内。
伍子胥正愁如何渡江时,一个老渔民划着小船停在了岸边。
渔夫看他们面黄肌瘦,将食物分给他们,并带着他们顺利地抵达了对岸。
伍子胥非常感谢渔夫,逃亡多年的他,此时如同惊弓之鸟,便想要把佩剑送给渔夫,想要让渔夫替他保密,以免楚军渡河追击。
老渔夫笑着说:楚王的奖赏告示我是知道的,我如果贪图钱财,还带你过江干什么?
于是老渔夫捣毁船只,拔出长剑自刎而亡。
老渔夫用自己的死来安伍子胥的心,让伍子胥羞愧难当。
这让他发誓要抓紧前往吴国,积蓄力量报仇。
伍子胥复仇伍子胥携公子胜逃至吴国后,为躲避楚国追查,选择在吴国郊区隐居。
为了生存下去,伍子胥开垦荒地种些粮食,平时会上街乞讨,同时寻找毛遂自荐的机会。
而在这里,他认识了勇士专诸。专诸在当地颇有声望,在专诸的引荐下,伍子胥投靠了公子光。
同公子光共事一段时间后,伍子胥发现公子光想要夺位。
于是他就推荐专诸做刺客,刺杀吴王僚,专诸以“渔夫藏剑”成功刺杀吴王。
公子光继位为吴王阖闾,伍子胥也由此成为了吴王的心腹。
伍子胥得吴王阖闾信任,为吴国制定发展战略,大力发展生产,建立防御体系。
又向吴王引荐孙武,两人一起训练吴军,将吴国的军事实力提升了一个台阶。
很快,吴王阖闾就灭掉了附属楚国的几个小国。
楚昭王时期,楚国虽然已经衰弱,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对于吴国而言,不可能一口气拿下楚国。
于是,孙武提出“疲楚战略”,三支军队轮番骚扰楚国边境。
吴国派一支军队前去骚扰楚国,当楚军出击后,迅速后撤。
楚军回返时,再派第二支军队攻击。就这样,吴军袭扰了楚国6年之久。
没有千日防贼的办法,楚国疲于应付,财力逐渐无法支撑,将士们都渐渐丧失了斗志。
眼看时机已到大牛网,吴王阖闾率领大军,联合唐、蔡两国,从水路西进。
而孙武提出,大军出击目标明显,逆江而上,吴国的水军优势荡然无存,楚军必然有时间沿途设防。
孙武建议设置一路奇袭部队,偷摸绕到楚国薄弱的东北部发动攻击。
吴王阖闾认可了孙武的办法。
吴王的弟弟夫概率领5000精兵,直捣黄龙,最终攻破了楚国国都郢都,楚昭王带着家人仓皇逃跑。
伍子胥带兵进入郢都,终于报了仇。
楚平王为了自己的享乐,宠信佞臣费无忌,杀害伍奢。苟活在世的伍子胥,最终协助吴国发起了对楚国的征伐。
一战之后,楚国几乎亡国。
结语伍子胥到吴国后,因复仇推动了吴国崛起,也加速了楚国的衰落。
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
爱和恨都是相互的,矛盾存户万物之间。如何协调好彼此之间的关系,是一个亘古不变的难题。
小小主簿的女儿,荣登皇后之尊,开启了明朝后宫干政的先河,教导出了大明第二战神。
而同样是这个皇后,却为自己的孙子选了一个守护终生的大龄宫女。她的孙子登基后,时常感慨无后。
直到有一天,身边的太监实在忍不住,道破了一个秘密……
黑暗中的光1410年的一天,阳光明媚,朱瞻基见到了一个温柔的女孩。
她就是孙氏,只有10岁的她,被张皇后的母亲推荐,得以入宫陪伴朱瞻基成长。
1427年,因为大明第二“战神”朱祁镇的诞生,孙氏挤掉了胡善祥的皇后位,由贵妃晋身为皇后。
1449年,“战神”朱祁镇在王振的忽悠下,亲征瓦剌。
结果在各方配合下,明军全军覆没,朱祁镇也被也先请去做客。
面对也先的挟天子寇门以及各种无礼勒索,孙太后和大臣商议后,暂时拥立朱祁镇的弟弟朱祁钰为皇帝,前提是立年仅3岁的朱见深为太子。
于谦力挽狂澜,通过北京保卫战,大明获得了一丝喘息。
眼看朱祁钰颇有振奋之志,各方又与也先深入谈判后,也先居然放回了朱祁镇。
可朱祁镇回来后,并没有恢复皇帝位,而是被弟弟奉为了太上皇,幽禁南宫。
很快,朱祁钰又废掉了朱见深的太子位,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
而朱见深被废掉的第二年,朱见济突然死亡,朱见深的处境更加尴尬。
孙太后和朱见深的生母周皇后自顾不暇,无法左右朱见深的命运。
为了照顾年仅3岁的孙子朱见深,孙太后给朱见深找了一个20岁的“奶妈”万贞儿。
由于4岁就在孙太后手下做事,万贞儿深谙察言观色、逢迎媚上这一套。
年幼的朱见深,父母都不在身边,被废掉后,往日巴结讨好他的人纷纷离去。
按照历朝历代的经验,太子被废后,必然很快身死。
每天活在惶恐中的朱见深,不知道第二天醒来时,会是一杯毒酒,还是根本就不会醒来。
朱见深逐渐成了口吃,内向的他越发胆小怕事。
年幼无知,陷入彷徨时,都是万贞儿不惧生死守候在朱见深身边。
常年陪伴下,内向的朱见深对万贞儿非常依赖,感情之深,不同于其他人。
还好有万贞儿的照顾,朱见深熬到了父亲朱祁镇复辟。
景泰八年,徐有贞和太监曹吉祥联合南宫以及孙太后,策划了夺门之变。
朱见深终于从暗无天日中走了出来,在一众大臣的支持下,他再次被立为了太子。
1464年,“战神”去世,18岁的朱见深登基称帝,是为宪宗。
朱见深一生之中,大规模选妃也只是在太子时期,由父亲朱祁镇主导过的一次。
那次选妃,只有十二位候选人,并重点圈定吴氏、王氏、柏氏三人。
朱见深对万贞儿的情义超越了年龄限制,所以在后宫之中,独宠万贞儿一人。
朱见深登基后,封吴氏为皇后。
这时候的万贞儿已经35岁了,年龄过大,又只是一个宫女,但朱见深不顾周围的看法,即使不符合礼法,朱见深强行立万贞儿为贵妃。
在后宫之中,万贵妃虽然比不上年轻貌美的一众妃嫔,但宪宗的心,始终被她牢牢掌握。
由于朱见深的宠爱,后宫的权柄被万贞儿掌控。
后宫有什么风吹草动,宪宗有什么烦心事,有什么喜好变化,万贞儿总能第一时间察觉,并讨得宪宗的欢心。
不知什么原因,吴皇后命人鞭打了万贵妃。
得知此事的朱见深,怒不可遏,不顾群臣的反对,强行废掉了仅仅上位一个月的吴皇后。
王贵妃被晋升为皇后,而王贵妃就非常懂得明哲保身,不争不抢,当起了名义皇后。
朱见深虽然宠信万贞儿,在政事上却不含糊,为千疮百孔的明朝缝缝补补,开创了新气象。
中兴之主岳飞以“莫须有”罪名被处死后,其影响远超宋高宗的预估。
整个南宋的军事体系崩溃,国防力量瓦解,到南宋灭亡时,再也没能恢复。民心士气8t.a3q6.cn遭受毁灭性打击,政治和社会信任出现前所未有的危机。
而到了明朝时,同样的悲剧再次上演。
于谦被朱祁镇以“意欲为”的罪名处死,引起朝野上下的震动。
朱见深继位后,立即为于谦等大臣平反昭雪,并恢复叔父景泰帝朱祁钰的帝号,缓和了统治集团内部矛盾。
他还重用李贤、彭时、商辂等能臣,形成“成化中兴”的清朗政局。
刚即位没多久,广西瑶族发生叛乱,各土司联合响应,迅速在两广、湖南地区形成大范围起义。
朱见深任命右佥都御史韩雍为总指挥,集结两广、湖广官兵及土司兵共16万人。
大军兵分五路,从柳州、浔州等地分别进攻,将叛军切割分化,很快将起义军压缩到了大藤峡。
最终明军靠着火器的优势,攻克了大藤峡,斩首数千级,俘获侯大狗等首领。
之后,采用改土归流的办法,强化了中央管理,逐步替换土司的世袭制。
朱见深在广西施行仁政,减免广西赋税,招抚流民开垦荒地,减少了起义群众基础。
平定瑶族叛乱,结束了明英宗时期长达数十年的广西动乱,使南方统治开始进入稳定。
土木堡之变后,建州女真反复无常,肆意索贡,收到贡品后,仍然继续寇边。
对无耻的建州女真,朱见深深恶痛绝,下达铁血诏令“捣其巢穴,绝其种类”,要求彻底剿灭建州女真有生力量。
朱见深派遣赵辅、汪直率军征讨建州女真,摧毁其主力并击毙努尔哈赤五世祖董山,重创女真势力。
靖虏将军赵辅率5万明军,分三路攻入建州,左都御史李秉统筹后勤。
明军设计诱捕董山等首领至广宁,趁其反抗时当场诛杀,瓦解女真指挥中枢。
在第一次成化犁廷中,明军实施焦土政策,焚烧营寨、捣毁农田,使女真丧失生存根基。
朱见深执政后,还多次出兵击退鞑靼,收复自英宗时期丢失的河套战略要地,使游牧民族丧失了一部分马匹来源,大大缓解了北方的压力。
朱见深还创新性地在荆襄地区设置郧阳府,给予百万流民户9u.a3q6.cn籍与耕地,彻底终结元末以来的流民动乱。
拨乱反正的朱见深,却一直没有儿子出生,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宫外的皇子朱见深登基后,忙于政事,后宫独宠万贞儿。
又因为妃子数量很少,考虑到万贵妃的感受,朱见深更是很少宠幸其他妃子,所以朱见深久久没有皇子诞生。
万贞儿37岁时,才为朱见深生下第一个皇子。
但这个儿子不到一岁就不幸夭折,之后万贵妃再也没有怀孕。
而这时候,大臣们着急了,都劝朱见深要雨露均沾。
明事理的朱见深明面上驳回了大臣们的请求,私下里却抓紧了自己的造娃计划。
第二年,柏贤妃就为宪宗生下第二个皇子,可这个儿子也很不幸,成化七年就夭折了。
几年后,眼看依然没有皇子出生,朱见深真开始着急了。就对万贵妃派来照顾他起居的太监张敏感慨道:我还没有儿子啊!
张敏大惊道:皇上,您还有一个儿子,已经6岁了!
时间回溯到成化二年,广西平叛时,明军俘虏了瑶族的纪氏。
纪氏被送到了宫里,而顾虑万贵妃心情的朱见深,不想常常出没于妃子那里,就私下里宠幸了纪氏。
而后,朱见深就忘了这回事儿。
没想到,纪氏第二年就生了一个儿子,得知此事的朱见深,感觉自己偷摸生孩子很对不起万贵妃。
于是,朱见深就命人将这个儿子送到了宫外抚养,并派太监怀恩负责照顾。
可是眼看万贞儿年龄越来越大, 生子无望的朱见深,为了国家考虑,还是想要捅破这层窗户纸。
之后,朱见深就来到宫外,看望自己的儿子朱佑樘,并告知纪氏打算带儿子回宫抚养。
纪氏看着儿子说道:如果你回宫居住,就再也见不到我了。
年幼的朱佑樘自然不明白这其中的道理,只是傻傻的跟着众人来到了皇宫。
皇子的身份非常重要,朱见深一直希望扶正万贵妃,所以最终决定由万贵妃来抚养朱佑樘。
可重视礼法的大臣却认为万贵妃可以拥有抚养权,但也得让生母照顾儿子。
于是,纪氏也跟着搬到了永寿宫照顾朱佑樘,可没到一个月,纪氏就去世了。
在种种猜疑之下,年老的万贵妃不胜烦恼,得了重病。
朱见深眼看万贵妃无法生育,为了大明的传承,开始时常前往后宫关照其他妃子。
结语朱见深对万贞儿百般呵护,万贞儿病逝后,朱见深罢朝七日。之后,朱见深整日郁郁寡欢,最终在同一年去世。
到朱见深去世前,一共生了14个儿子和6个女儿,只有长子和次子夭折。
如果不是顾虑万贞儿的感受,恐怕宪宗的儿子会更多吧!康熙年少登基,内有鳌拜名为辅政,实为摄政;三藩听调不听宣,尾大不掉,外有噶尔丹、俄罗斯虎视眈眈。
而有一人帮助康熙解决了这些问题,却为何被康熙视为“大清第一罪人”呢?
智擒鳌拜、平三藩索额图出身贵胄,是满清正黄旗,赫舍里氏·索尼的儿子。
索尼是顺治托孤的辅政大臣,索尼死后,索额图继承父亲的遗志,竭尽所能辅佐康熙。
当时,鳌拜权势滔天,还没亲政的康熙被压得喘不过气。
索额图年轻时,是康熙的侍卫。
因为索额图的亲戚关系,康熙放心地与他秘密商量如何除掉鳌拜。
索额图计划让青壮的小内监学习摔跤,等鳌拜上朝时直接擒拿了他,不给他的同党反应时间。
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过了两年,索额图向康熙汇报时机已到。
趁着鳌拜孤身一人觐见的时候,索额图迅速捉拿鳌拜,以“结党乱政、圈地害民”等罪公示天下,铲除了鳌拜集团。
第二年,康熙重新启动内阁,提拔索额图做了保和殿大学士,负责总裁编撰《清世祖实录》,刷功绩。
仅仅几年时间,索额图从一个侍卫,跃居高位,他的升迁速度,简直无人可比。
而这都是协助康熙夺回权力的功劳。
亲自执政之后,康熙想要建立不世伟业,于是召集群臣商讨撤藩策略。
索额图任职内阁后,常常与明珠意见不合。
尤其是对于撤藩这一事情,明珠赞同,索额图便极力反对撤藩。
而明珠也是善于钻营的人,他看出康熙对削藩的渴望,大力支持削藩。
二人在朝中都有自己的拥簇者,双方你来我往,斗得不亦乐乎。
看着被二人搞得乌烟瘴气的朝堂,康熙终于忍不住了,招来二人,斥责他们朋党的祸患。
而此时,由于康熙的强硬撤藩,导致吴三桂联合耿精忠、尚之信反叛,战火蔓延十余省。
索额图立马收敛,全力支持康熙削藩。
索额图力主加强陕西-甘肃防线,阻断吴三桂北上通道,确保中原腹地安全。
为避免满汉将领内耗,索额图提议设立“督师大臣”这一职位,由满臣图海、汉臣周培公搭档,统领满汉混合部队。
责任明晰,指挥有度,使清军在西北战场成功击退王辅臣叛军。
从全方位考虑,索额图又建议康熙派遣使者安抚漠南蒙古诸部,承诺战后重开边贸。
通过这一举动,成功阻止了蒙古势力与三藩合流。
战事胶着时,部分满洲贵族竟然提议划江而治。深知养虎为患,索额图联合明珠等主战派驳斥妥协方案,坚定康熙的平叛决心。
内政上,索额图以保和殿大学士身份总管粮草调度,在清军主力云集长江沿线时,通过漕运和陆路保障百万石军粮及时输送至前线,保障后勤的供给。
此外,索额图建议康熙拉拢尚之信(平南王尚可喜之子),使尚可喜最终投降清军,吴三桂被孤立。
最终,清军平定三藩。
心态膨胀与怨怼
从各个方面,索额图都在三藩平定当中立下了大功。
但之后,他仗着父亲索尼留下的政治遗产以及自己匡扶康熙亲政的首功,开始日益娇纵。
侍读学士顾八代,举荐镇南将军莽依图进军广西,进攻吴三桂,莽依图的建树颇多。
京察这一年,翰林院负责审核官员政绩的叶方蔼以批注顾八代“政勤才长”,应当升迁。
当奏折传到内阁时,索额图因不喜欢顾八代,竟然私自将考评改为了“浮躁”。
按照清朝制度,这种评价肯定是要降职的。
莽依图得知此事后,抓紧联系各方好友一块为顾八代辩护,才没有让索额图得逞。
擅自修改奏折,已经侵犯了皇权。康熙念在索额图的功劳,并没有深究。
不过,索额图却不以为然,对康熙点名批评的几个亲戚,索额图纵容包庇,丝毫不把朝廷的脸面当回事。
康熙对索额图的不知悔改非常生气,让索额图引咎辞职,回家反省。
因为此事,索额图对康熙心生不满。
但是康熙心里一直非常感谢索额图的功劳,不久就重启了索额图。
当时,噶尔丹大军南下。
索额图之前与俄罗斯达成《尼布楚条约》,康熙让索额图联系俄罗斯,劝说俄罗斯不要帮助噶尔丹。
索额图果然办成了此事。就这样,清朝可以全力以赴对付噶尔丹了。
和噶尔丹战斗几年后,康熙决定御驾亲征,噶尔丹大败。
可是由于索额图的决策失误,导致噶尔丹逃脱。朝廷讨论索额图的罪过,除去议政王大臣职务,官降四级。
索额图心中的不满再次加剧。
到康熙三十五年,康熙再次亲征噶尔丹,康熙率中路大军,费扬古领西路军。
大军出发后,天公不作美,下起了大雪,西路大军被风雪阻拦,无法按时会师。
噶尔丹看出康熙的兵马不足,放出风声自己获得了俄罗斯的支援。
索额图听到消息后,惊慌失措,恳请康熙摆驾回宫,只留下费扬古和噶尔丹交锋即可。
这无异于让西路军去送死,康熙听后大怒,痛斥索额图想要陷自己于不仁不义之境。
在康熙的坚持下,终于等来了西路军。
两军会师后,噶尔丹不战而逃,最终被康熙追的无路可逃,自杀身亡。
娇纵的代价康熙亲征时,让太子胤礽留守北京。
可回来后,很多大臣弹劾胤礽重用小人,导致政事拖沓。
于是太子渐渐失宠,索额图是太子胤礽的姥爷(胤礽圣母的叔叔),作为亲戚的赫舍里氏家族,与胤礽一荣俱荣。
太子和索额图都对康熙不满,于是私下里开始谋划如何尽快获得权力。
在索额图的行动下下,太子党渐渐壮大,甚至大胆到想要弑君篡位。
胤礽曾密令十三阿哥调兵包围康熙行宫,打算迫使康熙提前退位。
太子对十三阿哥说:“事成之后,我封你为十三阿玛”。
幸好此事被康熙察觉,没有成功。
之后,康熙质问胤礽是否参与,胤礽承认知情。康熙痛恨胤礽的愚蠢,但还是不忍心杀掉胤礽。
此举不仅挑战康熙的统治权威,更直接破坏储君制度的稳定性。
康熙怒斥索额图:“忠于太子便是对皇帝不忠!”
当康熙病重时,胤礽居然面露喜色,在索额图的怂恿下,试穿黄袍,甚至借机试探和打压大臣,想要让大臣表态支持自己。
索额图触及了皇权的根本底线——谋逆与储君之争,其严重性远超鳌拜等权臣的专权行为。
最后,深度介入储位之争,教唆太子谋位,策划逼宫退位的索额图,终于让康熙忍无可忍。
康熙好转后,打算清算索额图,甚至将索额图斥为“大清第一罪人”。
康熙公开宣判索额图,索额图被拘禁,后死于禁所。
此后,索额图二子格尔芬、阿尔吉善被诛。索额图以依附皇太子、觊觎皇位而得罪,并祸及后代。
自此赫舍里氏希福家族走向衰落。
结语几十年的心腹重臣索额图,帮助康熙擒鳌拜、平三藩,被康熙视作“国丈”与“左膀右臂”。
正因如此,索额图的行为令康熙深感“被捅穿心窟窿”。
他本可做一个名垂清史的功臣大牛网,却被自己的欲望拉入深渊。
发布于:安徽省米牛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